服装历史之【1960年代中西方的服饰】 - 知乎
20世纪60年代,中西方都在逆行。西方因为巴黎大罢工,导致高定服装停滞了,而高级成衣开始大行其道。原本传统的审美正在遭受碰撞,青年们叛逆,一改原来的优雅、丰满的女性形象,甚至出现了“嬉皮士服饰”这一风格的服装,而中国因为文革的原因,原本多样的服饰品种一夜之间全消失了,旗袍,西装都变成了“四旧”。整个中国空前的统一,变成了绿、蓝、灰国度。
1960年西方服饰
典型服饰
伦敦设计师玛丽·奎思推出的小得不能再小的裙子----迷你裙是当时时装上的一个重要突破,着重体现一种少女风貌。在这种审美影响下,女性流行异常瘦削的身材,短小的裙子搭配连裤袜及平底鞋,满满的青春气息。这种造型新颖、风格明快的款式很快受到年轻人的欢迎,成为60年代最流行的服装款式之一。
此外,由于受到1961年人类首次进入太空这一事件的启发,服装设计变得非常几何化,以黑白色为主的未来风格服装业开始流行。
“Twiggy”是一个绰号,因为她矮小的身材、未发育的胸部、细骨伶仃的长腿,看起来好像一个用树枝拼出来的小假人。Twiggy 并不节食,她也不抽烟不喝酒,她像所有的青春期女孩子一样,她喜欢冰淇凌,喜欢香蕉。Time 的记者看到过Twiggy的食量以后很惊讶:“她简直能吞一匹马!”Twiggy能在美国成功的一个原因是:在此之前媒体上没有过这样的形象。上个世纪50年代,媒体上出现的是那种世故的、优雅的形象,玛丽莲梦露那样起伏的曲线才是时尚。从玛丽莲梦露到Twiggy,她们的形象简直是对立的,Twiggy的形象是全新的,她的出现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审美标准。
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,他们热衷于参加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,希望回到原始的群居生活,喜欢一切自然界、民族性的东西,从而形成了“嬉皮士”和“嬉皮士服饰”在衣着上,嬉皮士们喜欢五颜六色的土耳其长袍、阿富汗外套、具有异域风情的印花图案、彩色的串珠,这些服饰配上反潮流的装扮,如喇叭裤、二手市场淘来的旧军装、花边衬衫、金丝边的圆眼镜等,便形成了嬉皮士的反叛形象。嬉皮主义运动事实上是在一种怀旧的情绪中展开的,它以反文化和反物质主义为指向,试图将服装带回到一个更加自然的状态。
20世纪60年代流行男女通用的服装,即不分性别的服装款式,如男女通用的长袖衬衣、牛仔装、平跟牛津便鞋等等。此类服装深受青年一代的喜爱,是当时的时髦服饰。
在波普艺术中,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·沃霍尔(Andy Warhol)。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。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,如坎贝尔汤罐、可口可乐瓶子、美元钞票以及玛丽莲·梦露头像等,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,他的作品都用丝网印刷,形象无数次重复,给人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。而这些波普作品多少对传统艺术观念造成了冲击。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:“我想成为一 台机器”玛丽莲·梦露的头像,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的母题。在1967年所作的《玛丽莲·梦露》一画中,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,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,一排排地重复排立。那色彩简单、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,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。
1960年西方服饰品及形象
化妆与配饰
那些追随时装的年轻人抛弃了20世纪50年代的曲线,转向象征20世纪60年代的高瘦型苗条身材。女性的化妆重点则着力突出小女孩的皮肤感,嘴唇颜色自然,基本看不出涂过唇膏的痕迹。眼睛则要着意刻画,眼影要重,眼影膏要涂很多层,当时非常流行使用假睫毛。因太空时代的出现而随之产生出许多科幻色系的化妆品,如银蓝眼影,白色、黄色的口红。
1960年中国服饰
典型服饰
60年代军装盛行。中国真正进入了蓝灰绿的无彩色服装时代。1966年 “文革”开始,服装首当其冲受到冲击。西服和旗袍被定为“四旧”,布拉吉被认为是修正,有些花色被批判为反动图案。一些有西服的人怕被抄家,就把西服拆掉。西装彻底离开了中国人,不分年龄、职业、身份、地位甚至性别,大家都穿上了中山装或干部装。本来已经日益丰富多彩的服装,这时重新变得单调起来。本来一些 正常的穿着,只是鲜艳一点,就被指责为“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”。打着补丁的咔叽布工装,斜纹布军装,洗得发白的中山装,共同引领着朴素的潮流。“新三年, 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,是褒奖,更是无奈。到了文革时期,只有经过了严格审查的解放军战士的服装才与这“火红”的时代合得上拍。身穿绿军装、腰束武装带的装束风靡全国。
文革时期,毛泽东穿上军装,戴上红卫兵袖章,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了数以千万的红卫兵。受到鼓舞的女学生们把长辫子剪成短发,梳成两个小辫子(俗称“小刷子”),戴上军帽,穿上军装,腰扎皮带,足蹬解放鞋,几乎和男同学是一个模样。那时,军装是最时髦、最体现革命化的服装,谁都想搞到一套,没有全套,半身也行;没有新的,旧的也行,而且越旧越说明是老资格。
在还不是文革期间的绿蓝灰世界里,还是会出现一些别样的颜色。在农村里,有些妇女和孩子穿着碎花的上衣进行农作。在迎接外宾和重大节庆的时候,女孩子们还是会拿出布拉吉盛装打扮一番自己。而在1968年,什么都要夸张一点的年代里,表演《不爱红装爱武装》的姑娘们的妆容也真是让人印象深刻。
1960年中国服饰品及形象
发型与饰物
女子基本不化妆,发型日趋简化,姑娘们爱留辫,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律齐耳短发。男子发型更简单,有梳理整齐的“西装头”和“平头”。